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金像獎失守多年 香港電影已成圖騰

援交日記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落下帷幕,坊間早就預測到《壹代宗師》會大獲全勝。縱觀2013年的華語影壇,《壹代宗師》當屬上乘之作。但是,“壹枝獨秀不是春”“壹片獨大,盡顯荒蕪”的評語和香港2013年年僅42部的港片產量,無疑切中了香港電影的要害,也道出了香港電影金像獎“選無可選”的尷尬。

杜琪峰炮轟金像獎“人情票”泛濫,十年不玩金像獎,卻鐘情於臺灣金馬,已經不是什麽新鮮事兒。今年新鮮的是,面對低迷的港片產量,香港業內有保守派提出,希望再度修改金像獎的遊戲規則,提援交日記高“香港電影”的準入門檻——建議金像獎所設立的15個獎項中,香港人所占工作崗位的數量,由目前的6個提升到10個,以求更好地保護本土影業。批評者認為,這只能讓合資格的“香港電影”越來越少,金像獎更加陷入自娛自樂、固步自封的怪圈。

市場整體往內地轉移,香港電影人紛紛北上撈金的情況下,導演陳果在他的純港片《那夜淩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中提出了壹條宣傳語——“還我香港”,杜汶澤在《3D豪情》裏對著要北上賣書的女友說——“我沒有北上賺錢,不是壹樣沒餓死”(大意),在不少內地人心裏,這些話多援交日記少有點莫名,有點刺耳。與保守派不同,新生代的香港導演大多崇尚埋首自己的藝術世界,不問社會與政治,他們拍著合拍片,取信的是:“為什麽電影要分香港電影、內地電影,還是合拍片?電影不是這麽分類的。”

《壹代宗師》獲最佳影片的時候,王家衛在臺上說:“其實電影跟功夫壹樣,都是兩個字——信念。很多人問香港電影何去何從,如果香港電影是厲害的,怎止北傳?”臺下壹片熱烈的掌聲。在香港人的眼中,《壹代宗師》是“香港電影”、出品人宋岱也在臺上用普通話說“以後會繼續為香港電影的發展貢獻綿薄之援交日記力”,但是《壹代宗師》確確實實又是壹部由“左翼”陣營的銀都機構出品,主創團隊融合內地、香港和歐美的“大雜燴”合拍片。

所以,天天高喊“香港電影”不死、“香港電影”還魂,究竟“香港電影”是什麽?“香港電影”是指所謂純港片?是指壹種可在內地販賣的情懷?還是——香港電影人在仿徨中自我鼓勵的壹種精神圖騰?香港電影金像獎,這個號稱鼓勵香港本土的獎項,世易時移之下,是“守無可守”,還是早已援交日記失守?多年來飽受“人情票”“評獎太感性”的批評,為什麽現在保守派又試圖推出“坑爹”規則?

香港金像獎董事局主席陳嘉上,資深導演爾冬升,新生代導演郭子健、周顯揚,50屆臺灣金馬獎初審評委、影評人木衛二各有不同態度、不同見解。

金像獎早已失守

“香港電影”只是精神圖騰

香港電影金像獎對援交日記入圍電影設置了區域性規定,入圍條件將不少臺灣地區和內地的優秀影片拒之門外。金像獎固步自封、自娛自樂的批評,近幾年來壹直不絕於耳。

其實,今年金像獎的大贏家《壹代宗師》,入圍的《掃毒》《狄仁傑之神都龍王》,還有三年前的大贏家、被譽為“港片回流”的《打擂臺》,都是不折不扣的“大雜燴”合拍片。《壹代宗師》的出品方銀都機構總部位於香港,銀都及其前身長城、鳳凰、新聯、中原制片公司,身份特殊,連接內地與香港已經有六十余年;主演、編劇團隊分別來自香港內地自不待言;而最佳攝影獲得者、攝影師菲利普-勒素來自法國;獲得最佳剪輯獎、最援交日記佳音響效果獎的制作團隊成員也是中外融合。

三年前,《打擂臺》獲最佳影片被不少人視為“港片回流”。這部向香港經典功夫片致敬的電影,由梁小龍、陳觀泰老牌功夫演員主演,充滿讓人希噓不已的香港情懷,牢牢俘獲了香港評審的心。但導演郭子健開門見山,這麽港味濃郁的《打擂臺》其實也是合拍片,“只是很援交日記多人不知道而已”。

未來,壹些重量級導演的新作,比如吳宇森的《太平輪》、徐克的《林海雪原》、杜琪峰的《華麗上班族》,可以預見,都將是內地、香港,甚至是多地區的大融合。

這麽看來,香港電影金像獎其實不是“守無可守”,而是早已“失守”。再考究癖地查找壹下,金像獎和香港影業協會對“香港電影”的定義,04年CEPA推出後有不少更改,早與“香港內地合拍片”的定義有援交日記了重合。

所以,王家衛口中的“香港電影”、郭子健眼中的“香港電影”,早已不是壹個純種的香港娃,它本質就是壹個“混血兒”。所以當他們高喊“香港電影還魂”“香港電影不死”的時候,還不如相信,“香港電影”這四個字,其實是香港電影人在仿徨中自我鼓勵的精神圖騰。

全年港片僅40多部

選無可選還出“坑爹”規定?

隨著市場向內地轉移,近10年來,港片年產量整體呈下降趨勢,由90年代輝煌時代的年產量近200部,下降到近幾年平均每年50部。爾冬升導演表示,“那麽多年來,大家很怕港片數量低,低於100部的時候很緊張,低於70部的時候也很緊張。50部,這是個關口,守了很多年了。”

這個守了很多年的關口,在2013年失守了。

盡管今年金像獎有王家衛、杜琪峰、林超賢、陳木勝、周星馳等人撐場,也有黃修平、麥浚龍等新人出頭,入圍影片猶算是近年來水準最高的壹屆。但正如影評人所說,《壹代宗師》壹家獨大,盡現無限荒涼。這正援交日記映襯出香港電影面臨的壹個尷尬現實:2013年香港本土上映的港片只有42部,比2012年的52部大幅下跌(據香港影業協會所公布數據)。而20年前的1993年,香港電影年產量達140多部。

根據金像獎規定, 只有“香港電影”才能入圍金像獎。但面對逐年減少的“香港電影”,評委選擇余地越來越少,金像獎也難免會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境地。但坑爹的是,目前香港業界有壹種呼聲,希望金像獎再度修改遊戲規則,提高影片成為“香港電影”的門檻,以求更多地保護本土電影。

他們想怎麽改?就是在“香港電影”的定義上做文章。現在金像獎有這樣的規則,要符合三條規定中的兩條才能算是“香港電影”,三條規定分別是“導演(最少壹位)是香港永久居民;出品公司(最少壹間)是香港援交日記合法註冊公司;金像獎所設的15個獎項中,最少有6個工作項目的工作人員為香港居民。”

對第三條規定,保守派提議把6個工作人員的限制提高到10個,以求更好地鼓勵本土電影事業。批評者認為,這樣做只能讓“香港電影”數目更少,金像獎更加選無可選,陷入自娛自樂的境地。

香港新生代導演周顯揚,曾獲新晉導演獎。他肯定金像獎的公平性,同時也表示,“(金像獎)有壹幫人希望推動壹個潮流,比如援交日記本土性確實也是獎項的壹個方向。”

郭子健導演倒是快人快語,他說,“其實我對金像獎、對這個社會都沒有什麽意見,我都是做自己的事情而已。”沈迷於電影世界、收藏了上千個動漫人偶的他直言:“我就是喜歡自己躲起來玩玩具,玩玩具也是尋求跟社會脫援交日記離關系的壹種行為。我甚至有時候想,我可以成為壹個露宿者,我可能有壹點點想跟社會斷絕關系的病吧。那些問題就讓大人們(意指成年人)去煩惱吧。”

那“大人們”是怎麽想的?

無論是前金像獎董事局主席文雋也好、現任主席陳嘉上也好,他們都在不同場合表達過以下意見——香港電影金像獎創立的初衷就是為了鼓勵香港本土電影事業和電影人才,無意擴展為“華語電援交日記影金像獎”。

陳嘉上導演在接受訪問的時候說:“如果因為香港電影越來越不受重視,這個獎就越來越不受重視的話,我們就援交日記認命吧。因為金像獎是為香港電影打拼的,如果沒有香港電影,金像獎也就沒有意義了。如果說香港電影在走下坡,那金像獎就是如實反映香港電影現狀,並繼續為香港電影打拼。”

爾冬升導演則表示,這都只是遊戲規則,是有演變空間的,最終變成“香港電影”金像獎還是“全球華語電影”金像獎援交日記他本人並沒有什麽立場。

最大弊端人情票?

杜琪峰十年不玩金像獎

除了有那些“大人”,還有像杜琪峰這樣的“大人”,他已經近十年沒有出現在金像獎頒獎禮,對金像獎隨時開火,態度鮮明。

曾任臺灣金馬獎初審評委的影評人木衛二肯定本屆入圍電影質量的同時,指出“杜琪峰與金像獎向來有矛盾,《毒戰》沒有最佳影片提名,有些故意。”不少人甚至疑惑,為什麽陳木勝的《掃毒》入圍了最佳影片,質量不援交日記輸的杜琪峰《毒戰》卻沒有入圍?

這也再度引出了金像獎“最大弊端是人情票”“評獎太感性”的質疑。去年5月,杜琪峰在戛納受訪,正好被援交日記問如果《毒戰》入圍是否改變心意參加金像獎?杜琪峰直言不諱:“永遠不去!除了他們改變,不然死也不去!”老搭檔韋家輝在壹旁解釋,金像獎最大的弊端是人情票,“香港只要人緣好片子分數就高。”

杜琪峰《毒戰》由古天樂、孫紅雷主演,是內地公安警匪題材片;陳木勝的《掃毒》則劉青雲、古天樂、張家輝三劍合璧,是壹部致敬港片經典《英雄本色》、再度兜售兄弟情義的香港警匪片。

除了題材,還有票房。陳木勝的《掃毒》香港本土票房3000多萬港幣,位居2013年香港電影票房亞軍。《毒戰》的香港票房呢?僅援交日記497萬港幣。陳嘉上接受采訪就坦承:“票房不好的片子得獎幾率就是低,因為這代表看過此片的評委不會太多。”

當然,即使是奧斯卡也偶有評委不看片,讓傭人或者廚子幫忙投票的醜聞。

多次獲得金像獎嘉獎的爾冬升曾在31屆頒獎後第二天在微博上開炮:“如果這獎只有感性但失去了專業,會變成怎樣?董事局成員必須深思!”

兩年後的今天,新援交日記浪娛樂回訪爾冬升導演,他說:“任何由人選的都是偏好,有時候感性是很難避免的,但是評委應該秉承專業的態度。如果所有人都看過片,妳選什麽戲是個人喜好,這沒有問題。但是沒有看過片,只以感性來投票,就不行。”他還說:“當年我獲得金像獎,也開玩笑跟大家說,那是因為我朋友多。”

最近,杜汶澤主演的港產三級喜劇片《3D豪情》在香港上映了。在《金雞》裏經歷過功夫片熱潮、九七移民熱、金融風暴、禽流感的“老金雞”吳君如[微博]再次出現,以驚人口技幫陷入不舉之苦的小澤重振雄風,射爆銀河系。同時,“金雞”還對著觀眾說:“什麽是香港的核心價值?就是香港人無論遇到什麽困難都要記住,壹定要硬!”
援交日記
有評論認為,《3D豪情》如近些年的港產喜劇片壹樣,再度廉價消費“香港本土性”。

那反過來問壹句,為什麽“香港本土性”如此具有消費性?為什麽香港,壹個彈丸之地,會有屬於它自己的所謂“核心價值”。也許明援交日記白了這些,就會明白為什麽香港電影金像獎已然失守多年,“香港電影”早已混血,“香港電影”這四個字依然是香港電影人的精神圖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